白灵菇潮起潮落为那般?
白灵菇潮起潮落为那般?
曾几何时,那么名贵的食用菌品种,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产权的高贵高档食用菌名品白灵菇,不仅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,也淡出了生产者的选择,同时也成了众多全心热爱白灵菇人士的无奈心病。这么好的食用菌品种,这么好的食用菌产品,怎么就会在蘑菇圈内的“名蘑”群中退出“秀”场了呐?这让很多业内人士理解不了,也让许多喜爱的忠实消费者接受不了,总有人至今耿耿于怀,不少人总想追溯最真实的答案。
白灵菇,这个名贵的中国菇代表之一,曾经登上过“菇界”的顶峰,吸引着万千大众的眼球,也是众多“菇界”人士追捧的“明星菇”,但是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,白灵菇经历了功成名就后好像隐退江湖一样,很难再见其高大上的身影。
近期,这个“菇中仙子”好像难耐隐退的孤寂,大有重返江湖的迹象,极有可能要找回往日的辉煌。
追寻一下白灵菇在人间漫游的那一段光辉历程,基本能够了解一点白灵菇在“菇海”中潮起潮落的深刻根源。
高光亮眼的时光就在那几年,白灵菇曾经受到过多少人的热捧。
回想2000年,河南省第一批引进白灵菇这个品种大约在秋季,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勇于尝试去种植白灵菇,引起周边村庄看热闹的人关注。当然,看笑话的人也不在少数,当地许多人对白灵菇鲜菇售价超过每市斤15元表示不相信,有点天方夜谈,个别人甚至说是骗人的。
2000年12月,第一个敢于探索的人真把白灵菇种出来了,第一批产品收购价格达到每市斤25元,很快惊动了周边的村民,当初看笑话的人员都被震撼到了。
2001年春季期间,白灵菇鲜菇收购价格一直维持在15元左右,真是赚足了眼球。这一年,许昌市一家企业开始收购、经营、加工白灵菇产品,现已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白灵菇加工、销售公司。
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”,白灵菇品种在河南省各地迅速普及推广,规模快速扩大。数年后,河南的白灵菇种植规模达到全国最大,产量达到全国最高。
白灵菇,被誉为食用菌中的珍品,该品种种性独特,只能在低温期间出菇,搞不好就会很难出菇。因此,当时吸引了不少人潜心攻坚出菇工艺技术。这期间,河南省涌现出许多种植白灵菇“能工巧匠”,生产方式可谓是“百花齐放”,出产的白灵菇产品也是“千姿百态”。有了众多人士的投入和贡献,河南省白灵菇生产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。
河南人在食用菌领域善于追捧和学习,当然对于赚钱效应的适当放大,真能吸引众多人士的热心追随,“一哄而上”不太贴切表示当年的热度,但是达到2009年的高峰期后,“物以稀为贵”的真理再一次验证了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价值的客观体验,规模达到最大,产量达到最高,价格表现达到最低。高端时的每市斤售价20元以上,到产量过剩是每市斤售价1元左右,过山车的价格差别,最终实现“一哄而下”表演落幕。从此,白灵菇生产大省的称号再也无人提起。仿佛受到极端刺激一般,河南人关心白灵菇的人群急剧降低。
2010年开始,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受到全行业关注和社会资本热宠,金针菇、杏鲍菇、蟹味菇等品种的大型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冒出,红红火火,热闹非凡。
2012年,北京市开始探索白灵菇工厂化生产,效果良好,但不知何因,白灵菇身价无法保持高贵姿态,价格不断下滑,几年后,听说这家工厂最后无法参与竞争而黯然退出。
2016年之后的一段时期,白灵菇在高档蘑菇圈中难觅身影。
2023年,隐退多年的白灵菇,难耐大家闺秀出身名门的隐退寂寥,又被一群追求货真价实、营养美味的亲切食客呼唤,就像当年刚进入“蘑菇圈”时一样,又一次显示出“菇中仙子”的不菲身价,再次跻身“菇中名流”阵列。
2024年,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,用神秘的力量,推动着白灵菇走向流光溢彩的“秀场”。重出江湖的白灵菇,这一次好像“更有范”,身价不断被抬高。
但是,这一次重出江湖的白灵菇,无论其身价如何变幻,已经很难再现往日的被追随的风采,众人“一哄而上”去种白灵菇的时代很难再重复了。
不得不说,白灵菇这个品种,单从自身的品质和特色来说,真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回味。一盘清炒白灵菇片会让你赞不绝口、回味无穷。一盘鲍汁白灵菇更让人称赞不已,妙不可言。还有,一罐清水白灵菇罐头产品成为一家出口企业的金字招牌。
白灵菇,想说爱你不容易,但是要永远离你而去,还真是难舍。
但愿,在全社会崇尚货真价实、追求物有所值的潮流推动下,消费者保持原有初心,真心热爱自然美的白灵菇。
真心希望,生产白灵菇的人,能够切实保证生产出保持白灵菇原有品种特点、特色风味的真实产品。
一朵白灵菇的潮起潮落,既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,又是体现市场需求演变的一场真实历史剧。
希望白灵菇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特色“名蘑”,永远活跃于国际舞台“名模”的“大秀场”,也希望真心热爱白灵菇的生产者能够在潮起潮落中永远站立于潮头。